上交所加强监管力度 刨根问底式信披监管两年侧记(4)
以“快”而论,但凡公告夹带“私货”,问询函总会在两三个小时内火速降临,直击公司软肋。上交所对问题公告的反馈,被媒体形容为“光速”。“监管永不眠”的背后,是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时时警惕的工作状态。
“直通车实施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更为自主,滥用直通车进行不当信息披露误导投资者的可能性也会同步增加。我们在刨根问底中,十分强调事中监管。股票交易具有连续性,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纠正明显存在误导的信息披露,危害结果一旦产生,投资者损失一旦造成,事后补救成本和监管成本会很高,甚至会形成局部性的风险事件。”上交所公司监管负责人向记者阐述为何要火速问询,“因此,我们坚持‘审核不过夜’原则,涉及重点事项的公告、股价敏感公告对外披露后,立即开展事后审核,当日形成判断和意见,并视审核情况督促公司当日补充或澄清。”
以“透”而论,“刨根问底”十分重视实质性监管。据记者观察,上交所在监管问询中,更加关注信息披露背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行为的正当性。对于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的实质性内容,往往会抓住疑点,紧追不放,发出一次或者多次监管问询。几个回合下来,信披背后隐藏的财务经营风险、不当动机和违规行为,往往无处遁形。
例如,在备受市场关注的重组预案的问询中,上交所敢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盯缺乏商业逻辑和交易背景的重组交易安排,努力还原重组交易的本来面目和交易各方的利益链条,严打通过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将一批涉嫌利益输送和规则套利的“双高类”、“忽悠式”和“类借壳”重组方案拦在门外。
以“准”而论,“刨根问底”并非是均匀发力,无的放矢,而是讲究更为精准地配置监管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记者梳理上交所两年来的问询函发现,半数都集中于经营、财务、合规风险高,股价容易投机炒作的问题公司,聚焦于高送转、“忽悠式”重组、类借壳、上市公司更名、控制权转让、蒙面举牌、大股东减持、签署“贴热点”式战略合作协议等十几类典型违规行为。
“刨根问底”的“准”字诀,上交所运用到极致的典型案例是对ST慧球的信披监管。在公司披露聘任了鲜言(此人曾在匹凸匹公司违规行为中发挥主导作用)担任证券事务代表后,上交所即怀疑公司很可能已被鲜言控制,随即对公司实施重点监管,取消了公司的信披直通车资格,重点审核公司的信息披露文件,督促公司披露实际控制人是否变化等重大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