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加强监管力度 刨根问底式信披监管两年侧记(2)
一些投资者也乐于追逐这些信息,短时间内公司股价动辄涨停,营造出一纸公告似乎就可以改变一家公司质地的幻象。投资者一旦跟风买入,在享受一时的“纸面富贵”后,很容易成为被庄家和大鳄收割的“韭菜”。
但这次似乎有所不同。两份公告在当日傍晚披露后,公司于晚间9时,收到上交所发来的问询函,要求公司就涉足金融、资管、新兴产业和石墨烯领域的可行性,是否具备必要的人员、技术、业务储备等进行详细说明,并充分提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还要求公司全文披露问询函。
由于公司无法在当日回复,上交所要求公司股票于次日停牌,直至回复问询后方可复牌。公司在此后回复中,承认了尚不具备业务开展的必要准备,后续推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至此,真相被清晰地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复牌后,公司股价未出现大幅波动。
这封看似不经意的问询函,却是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迈出的一大步。及时快速问询上市公司发布的热点概念题材公告,充分揭示隐藏在公告之后的股价炒作意图,逐渐与合规性监管一起,成为交易所强化一线监管的又一重要目标。
2016年初,时任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将这种监管问询概括为“刨根问底”。此后,这一称谓几乎成为交易所信披监管的代名词。
“我们之所以实施‘刨根问底’式监管,主要是为了解决交易所一线监管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到位问题。2015年市场整体性异常波动的发生和演化,特别是严重的市场投机炒作氛围,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乱象有一定关系。”上交所首席律师卢文道向记者介绍,“因此,一线监管必须作出改变,需要将信息披露监管在整治市场乱象中的警示、遏制和矫正功能发挥出来,需要长出‘牙齿’,从‘轻触式’监管转为‘侵入式’监管,从‘程序性’监管转为‘实质性’监管,让柔性的信息披露监管发挥出刚性的约束作用。”
“收到、回复问询函是这两年我们董秘工作中的最大改变,刚开始有些不理解,但经过长期观察市场生态,我们发现,问询函为市场更加公开透明提供了有效机制,让股东更懂上市公司。”华东某上市公司资深董秘告诉记者。据统计,上交所在过去两年间发出“刨根问底”类问询函近1400份,涉及上市公司630余家,督促公司发布各类补充、更正类公告近2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