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组团回归港股市场 我们能赚多少钱?
这些天最火爆的大事,莫过于中概股集体回归香港市场了。都是耳熟能详的公司——在美上市20年,递交了招股书,路演一开始就超售的网易;已经通过聆讯,今天开始招股的京东;三度疯传、三次辟谣的拼多多……
已经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市值排名靠前的几家公司都已经、或者是准备启动在港上市、二次上市的计划了。以前总是感叹,A股完美错过了整个互联网浪潮,能赚钱、会赚钱的科技股,都跑到美国上市去了。
现在终于盼到了回归,在港股市场上,我们也能买到这些公司了。这些公司当初为什么纷纷都跑到美国去上市了呢?这当然和我们A股的上市规则有关。现在这些公司回来了,但是在美股市场上的股价真的看起来已经很高了啊!我们还能赚到钱吗
说起VIE架构,其实是存在已久的,就是把“上市主体”和“经营主体”从股权上分离开,然后通过协议的方式进行控制。“经营主体”和“上市主体”在股权上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上市主体”作为“经营主体”的监护人。
最早采用这个架构在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就是新浪。2000年,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陆续登陆纳斯达克,史称互联网上市元年。新浪作为第一家上市的老大哥,遇到了两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网站必须取得ICP证;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又明令禁止外商投资持有ICP的企业。这两个文件得出一个结论:新浪作为门户网站,必须是中国企业,并且不能有外资股东。
第二个问题,想去国外上市,要经过证监会批准,要满足“净资产不少于4亿人民币、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人民币、集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这个要求,如果能做到,也犯不上去出海了……
面对这两个问题,新浪想到美股上市,就只能把境内的业务,装到境外的主体里去。于是,就有了经典的VIE架构。这个架构要是细说起来,还挺复杂的。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签订各种协议、设计控制架构,这一系列的操作,是让身在大陆境内的,真正做业务的实体经营公司,在股权上是被境内控制的,就可以在大陆开展外资禁入的业务,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然后,在开曼群岛设立的离岸公司,是整个架构里面的实际控制公司,美国那边认可这家公司作为上市主体。这样,新浪赴美上市,就不再是中国公司出海,就可以躲过证监会批准出海的那一系列标准,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
之后的互联网公司出海上市,全都走了新浪老大哥探索出来的,这一条“VIE”架构之路。
关于同股同权、同股不同权,说的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如果同股同权,可能会遭遇什么情况呢?恶意收购!
恶意收购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直接大量收购公司股票,甚至全盘100%收购,占据话语权;第二种:收购一定量的股票,获取一定的话语权,然后影响董事会和其他股东,再慢慢把董事会和管理层换成自己的人,最终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总之,就是通过各种手段,疯狂的买你家股票,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人家手里的股权已经多到碾压原股东和实控人的地步,这样,公司的控制权就丧失掉了。
资本市场的历史上,恶意收购还是很多的,像新浪对决盛大、Gucci反抗LVMH、大众反收购保时捷,等等。
虽然形态并不相同,但本质上差不多都是这个意思。关于反恶意收购,还有很多经典方法,像毒丸计划、白衣骑士、焦土策略……
阿里的上市之路是有点坎坷的,最终选择花落美国,就是因为纽交所和纳斯达克都向阿里伸出橄榄枝,愿意接受“同股不同权”的治理结构。
简单来说,同股不同权是阿里为了防止别人通过购买股票,控制股权来控制阿里巴巴公司。换句话说,就是你买我的同股不同权股票,可以拿到分红,但是不能拥有公司的管理权。
把根扎在中国杭州,枝叶伸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各地的投资人一起给阿里这棵大树浇水施肥,这些人都能分到果子吃,但谁也别想把树给挖走。
去年年底,阿里终于是回归了香港市场,阿里现任掌门人张勇轻轻说了几个字:“回家”,在阿里二十岁生日之际回家!然后接着说“我们实现了马老师的夙愿,回到了香港!”
阿里回归香港之后,在美国的股票并没退市,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有过一些起伏,但依然保持着走高的趋势。在香港市场上的表现,和美国市场上,也基本是保持着同步的状态。
公司股价走的怎么样,本质还是要看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如何。短时间内,价格和价值会发生偏离,但最终一定会回到价值的锚点附近。
步步高曾经的掌门人段永平,在2002年用自己当时能筹集到的所有资金,在0.8美元的价格上买入了网易,之后又陆续增持到了6.8%的水平。
过了两年,这笔投资的收益就达到了几十倍,很多经历过网易股价至暗时刻的人,看到这个价格都觉得恐怕是高估了,拿不住了。但是当时段永平并没有选择抛掉,而是又拿了5年之久,才逐步慢慢卖掉,最终的盈利超过了100倍。
成就了资本市场上广为流传的那句话——“0.8美元买网易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但能坚持到100美元的并不多。”
中概股的集体回归,是香港市场上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以前我们只能望洋兴叹,这些好公司不在眼前,消费着他们的产品,给他们贡献着经营现金流,却分享不到公司价值成长的喜悦。
虽说好公司未必等于好股票,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准确的计算“安全边际”是一件超级困难的事。对于回归的中概股来说,回归之后上市首日破发的概率,还是很低的。趁着这次回归,打新不炒新,是短期内狂赚福利的难得机会。心动不如行动,真的可以试一把。
每天给大家整理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别忘了去薅一薅羊毛,赚点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