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消除“最后一公里”鸿沟 普惠金融体系渐成型

    从闽东宁德三都澳码头乘船出海,星罗棋布的渔排、穿梭不息的船只,冲淡了冬日的萧索。这片海域是我国“大黄鱼之乡”,海水养殖业发达,从业人员超过10万。因海上交易地点分散、交通不便,现金一度是养殖户与上游原料商、下游水产商之间的唯一支付方式。到收鱼高峰期,一笔交易可能高达百万元,现钞清点是个“大工程”。

    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这个典型的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2014年得到解决。针对海上养殖交易特点,人民银行引导当地金融机构打造了“海上移动银行”,养殖户可以随时随地依托手机终端进行资金结算。

    “一开始,只看到手机上的数字,没摸到钱,心里有点发慌。现在习惯了,温州人把钱打到我卡上,我才给货。”郑祥安告诉记者。这位从事养殖业20余年的中年人,感受到了网上转账和支付带来的便捷。

    这是普惠金融发展在支付结算领域的一个缩影。

    “发展普惠金融”于十八届三中全会被正式提出。2015年12月,《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记者走访闽浙两地发现,经过前期试点,普惠金融已逐步从理念走向共识、从规划走向实践、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可以预期,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普惠金融将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将是填补资源配置洼地的良方。

    消除“最后一公里”鸿沟

    郑祥安的渔排养了40万尾大黄鱼,到码头需要开船20分钟。他告诉记者,黄鱼一般在夜里捕捞交易,以前用现金交易太麻烦,水产商去镇里排队取现,再用船把钱运来,尤其是交易量大的时候,涉及的现金有一百多万,清点都成问题。

    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宁德农商行着力提升海上渔区金融支付,安排工作人员登上渔排及船舶,现场为渔民和养殖户开通手机银行、布设移动POS机及收单二维码等。从此,养殖户与其上下游商户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资金结算,大大延伸了银行服务半径,降低了商户交易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宁德环三都澳地区通过“海上移动银行”共办理业务1.25亿笔,金额2804.17亿元,分别是2012年业务发展之初的16.47倍和3.82倍。

    “最后一公里”的鸿沟,在浙江宁波也被填平。山峰超市位于宁波市奉化区山下地村的菜场附近,奉化农商行的助农金融服务点就设在超市里。

    “今年我已经为村民处理了1万多笔业务,其中还不包括缴水电费业务。每天早上人流量很大,都需要排队的。”超市老板娘李玲维兼任服务点的“站长”。这个助农金融服务点的服务涵盖结算转账、定活互转、余额查询等,农民可以做到“基本金融不出村、综合服务不出镇”。

    目前,助农金融服务点已经在宁波辖内实现了全覆盖,全市2273个行政村已设立了3203个服务点。同时,信息管理系统也已建成,利用网络地图软件,各商业银行可实现对服务点的动态化、规范化管理,以及查询和使用的可视化。

    所谓普惠金融,普及之余,还在惠及农户。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位置偏远且交通不便,现已迎来巨变——有了全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下乡的味道”。

    下党村支部书记王明祖介绍,2013年下党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600元,村集体负债7万多元。定制茶园建立后,茶农每亩收入6000多元,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村集体收入22.3万元。

    为支持定制茶园,人民银行寿宁县支行引导各金融机构采用“保证+信用+抵押”共用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担保方式,增加信贷投入力度。对于部分资质较好的信用户,寿宁农信联社采取发放信用贷款的方式,并在同等同类贷款条件下给予优先享受少上浮10%至20%贷款利率优惠。

    同时,借助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资金,寿宁农信联社推广“精准扶贫卡”信贷产品,执行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的优惠利率(月利率3.625%。),为贫困户提供最优惠的金融政策。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