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成资本市场主旋律 2016年问询量有4300份(3)
互动碰撞:摸索监管边界
在2016年监管嬗变的过程中,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碰撞出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有助于在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背景下厘清监管的边界所在。
不久前,就在杠杆收购愈演愈烈之时,沪深交易所立即对相关“疑似”公司下发问询函。仅12月初,包括尤夫股份、银鸽投资等多家公司,凡涉及资金杠杆的,均被交易所要求对收购方进行穿透披露,并且在进一步明确资金来源的同时,披露其不同来源和途径的资金成本。对资金链条的真相发出监管之问,在不妨碍相关收购的前提下,点中的恰恰是杠杆收购的“命门”。
正是在监管的“逼问”之下,一些公司吐露出了更多实情。11月11日,梅雁吉祥突然停牌,缘于“恒大系”买回公司5%股份而引发监管关注。上交所第一时间下发的问询函,从投资逻辑、资金来源、后续安排等五大方面,直指“恒大系”举牌梅雁吉祥的真实意图。之后,恒大方面对之给出了较明确的表态,其中固然有各方传导的压力,但监管部门的“紧盯不放”亦功不可没。
回顾今年诸多案例不难发现,如*ST山水、莫高股份、昌九生化等诸多遭到股东隐瞒一致行动关系“蒙面举牌”的公司,若非监管及时通过定期报告或者交易发现异常,诸如此类的违规行为或重要信息将被一直隐瞒。
今年下半年,资本市场一度掀起一股“预防”野蛮人收购之风,一时间A股公司集体修改公司章程,抬高股东行权门槛、自定义“恶意收购”阻止收购方、制定金色降落伞等招数,纷纷被复制到了诸多上市公司新增的章程条款中。面对这一风潮,沪深交易所对于其中明显触碰法律下限的条款,几乎就每一例存在此类行为的公司下发了问询函,要求其明确法理依据,说明是否存在滥用权利可能,对合理并购的权利予以了维护,监管导向之意尽显。而事后,很多公司在一定时间的“沉默”之后,选择了放弃设置反收购“高墙”和明显有失公允的“不平等条款”。
类似这样的情况,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一方面出于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出于对市场基本制度的维护,这种在法律规则层面的“交锋”有时似静水深流,但因其核心涉及维护市场的基本制度,监管层的态度有利于市场参与者把握监管的底线,监管的边界就此进一步清晰。
规则完善:直击焦点痛点
治理市场,制度先行。监管范围的拓展、深度的突破、力度的提升、“互动性”的增强,皆因规则的完善,从而构筑了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基础,成为依法监管的土壤所在。近一年来,沪深交易所不断新增、修订、优化业务规则,传递着监管导向,也让事中事后监管更为得心应手。
以每年临近岁末年初时段多发的上市公司“高送转”为例,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高送转”利润分配和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的公告格式》,对其披露格式予以进一步细化:要求公司加大对利润分配方案与公司成长性匹配的披露;对重要股东减持计划进一步说明;除了需提示业绩亏损,亦新增对业绩下滑的提示要求,无一不针对“高送转炒作”这一市场弊病。
事实上,从2015年四季度至今,沪深交易所以问题为导向,循分类监管之思路,陆续就高送转、变更证券简称、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与专业机构合作(主要为“PE+上市公司”模式)等事项,分别颁布信息披露格式指引,所针对的无不是市场热点、焦点乃至痛点所在。此外,沪深交易所还相继就减持新规推出“若干规定”,就重组停复牌制定新规则发布备忘录或业务指引,确立并购重组公司的重组上市媒体说明会制度等,配合证监会各项政策“落地”。
同时,监管部门打破了以往以地域划分的“路径依赖”,以行业为“经纬度”构建的分行业监管亦不断取得突破,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拥有了明确的行业“定位系统”。从2015年末至今,上交所累计发布三批次行业信披指引,涉及20个行业,加之证监会颁布的金融类行业指引,分行业信披规则框架全面就位,可覆盖沪市80%以上的市值。
深交所则以新兴行业和市场关注度高的传统行业为切入点,建立了两套行业信披指引,其中主板已推出了包括了房地产、种植业、工程机械等在内的六大行业信披指引,创业板截至目前已陆续发布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游戏、电子商务、互联网视频等行业的信披指引等,分行业指引的“辐射”范围更广、更贴近市场。
如此这般,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表面上看似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事实上,这些从市场中来的规则其实已贯穿于日常监管之中,本身极具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随着规则被逐一修订、替代“旧法”,分类监管、分行业监管的推进,亦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上市公司在发布信息时统一有章可循。而实施事中事后监管、采取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的“准绳”被公开,是监管转型的重要基础。
回顾2016年上市公司监管之嬗变,当事中事后监管推及整个市场,上市公司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信息披露“主人翁”的责任和压力,并以个案的方式不断试探监管边界之所在。与此同时,监管亦秉持保护投资者利益之职和维护资本市场基本制度之责,秉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态度,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纳入其“法眼”。双方之间的这种“互动”、“交锋”甚至“对抗”,彼此相互塑造,正在潜移默化改变着市场生态,而这正是资本市场法治化必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