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 共享单车究竟谁能突围?
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所代表的共享单车自2016年推出以来,其经济与便捷口碑,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各路资本也竞相介入,竞争异常激烈。按2016年比达咨询的报告,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2000万,摩拜单车所代表的互联网无桩共享单车模式迅速普及并深入人心,2017年还将有高达163.2%的快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市场基本是ofo和摩拜双雄并立。那么共享单车领域,究竟谁能完美突围?
1、摩拜单车与ofo竞争策略不同
共享单车是典型的规模化业态。在布局上,ofo和摩拜的竞争策略又有不同,从校园走出来的ofo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扩张到了34个城市,走的是全面开花、快速放量的套路,摩拜则坚持在18个主要城市精耕细作,着眼点应是修复一度因为骑行体验不佳而受损的口碑。
2、不拼价格拼什么?
共享单车作为客单价很低的高频服务,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网约车的补贴大战,这种非接触性服务拼的还是流程体验上不能有断点。
因为用户满意度的构成要素很简单:
省力:共享单车早期聚集于车辆的耐用点,这是典型的自我思维。
停放方便:这取决于共享单车社会化合作的能力,也与用户素质有关。
用户体验:可以分为骑乘体验和客户端体验两部分,后者又与UED水平和后台技术体系高度相关。
价格:永远是用户的关注点,只能无限趋近但不可能完全让用户满意,而且以目前的定价水平,小幅度调整的意义也不大。
解锁方便:这取决于系统和技术优化的能力,也与用户网络状况有关。
减震效果:这实际上是骑乘体验中的一个细分化需求。
共享单车会不会成为流星,它与同类出行工具的对比优势起了决定作用,而相互之间的竞争,则在于谁能对那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颠覆性的技术优化。
3、身处竞争之地如何突围?
共享单车在短途出行上面临网约车、黑车、公租自行车的竞争,在路权上要和机动车较量,在人性上要对低素质用户宣战,在政策层面要与城市管理者搏奕。任何一条战线的溃败都有灾难性后果。
路权之争则更为复杂。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些有识之士多年来一直努力要将自行车道的宽度提升到2.5-3.5米,但这个简单的诉求看起来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了。路权之争的背后是现代城市出行理念的革命性变化。
共享单车遭遗弃、毁损甚至收缴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这既与用户素质有关,也反映了城市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前者只能用技术手段解决,后者要期待管理者的与时俱进。对任何创新来说,与人性和落后的理念做斗争从来都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4、逆渗透与反扩张
共享单车虽然暂时对专业的运动类自行车不构成威胁,但严重挤压通勤自行车的销售渠道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类似永久之类的厂商提前布局可以理解。
在运营策略上,摩拜花了很大精力去定制车型,经典和轻便这两种车型的搭配显示出其内部还存在着不能调和的理念争论,轻便的车型保留了网络模块和智能锁,并由底部的太阳能装置供电,摩拜固执的对用户反馈进行着勉强的妥协,折射的是它不肯放弃并试图影响并控制自行车产业链的野心。
摩拜如一辆钢甲列车,夙命般执念的向终点开进,哪怕是穿过密集的雷区,也自信厚重底盘足以抵御任何攻击。
相比之下,ofo的平台化运营和扁平化横向扩张,代表了一种可以快速复制的战略,即通过给市场提供简单好用的产品,快速从校园迈向社会。
ofo和摩拜会有一场惨烈的竞争,但若能换来自行车王国的回归以及健康出行理念的复兴,无论代价多高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