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成主流 热情与日俱增
从公告可窥见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热情度的冰山一角。记者根据关键字搜索统计,今年以来,两市共有277份关于上市公司参与、中标PPP项目的公告发布,而在去年同期仅有8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参与、中标PPP项目的公告,按此计算,同比增长约3.3倍。
三类资金齐聚PPP项目
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的建设的背后,是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此前,公开消息显示,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现代渔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有券商研报据此分析,虽然PPP仅仅是作为激发农业潜力,加速重点细分行业发展的工具。但是对于发改委而言,这种工具的可复制性是相对较强的,当然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业差异性和实施重心。由此,有券商认为,未来发改委将持续推进相关其他行业的PPP推进。
发布公告称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也坦言,中标PPP项目,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将产生正面影响,不过,由于大型的PPP项目建设周期及运营时间持续较长,因此,项目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发挥作用,仍需按会计年度进行估算。
长期跟踪研究PPP模式的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敬霞律师向记者介绍,目前参与规模较大的PPP项目的企业可以归为三类:“一是过去做基建的企业,目前基建行业相较过去几年发展状况不好,这些企业需要转型,而PPP项目基本都有的施工建设,对这类企业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今年以来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海绵城市PPP项目,这类企业是参与的重要力量。
第二类是真正拥有PPP项目产业运营能力的企业,例如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他们早已进入这一领域,专业运营能力更强,而且可以持续运营维护这类项目,这一类参与PPP项目的力量可以归结为产业投资人。
第三类是去年以来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私募基金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PPP项目,特别是动辄需要数十亿元、上百亿元资金投入的PPP项目,一般企业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但金融机构的需求和出发点与前两类企业不同。”
联合出手渐成主流
除政策的推动之外,企业热衷PPP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PPP市场扩容所对应的商业机会。
有券商研报指出,预计PPP市场将加速扩容,投资规模预计在4万亿元-5万亿元,同比增长50%-80%左右。与2016年不同,2017年金融资本对PPP的参与度将显著提升,这将对整个PPP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运营能力成为PPP参与者越来越重要的竞争优势。
研报称,传统基础设施占到PPP项目库70%以上的数目和85%以上的投资额,建筑和环保类公司仍将是最大受益者。从模式上看,两大行业参与PPP盈利模式清晰,总体回报率可观,具备持续扩张的基础。
从公告内容分析,也可以看出,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中,基建、环保类企业占据可观份额,参与项目也从数千万元到数十亿元皆有,具体的项目来看,道路建设的合同涉及金额比较高。
在刘敬霞看来,PPP的项目涉及金额大多较高,上百亿元的项目也比较多,体量巨大,权属的明确就是个问题,产权归属关系如果不明确,就会有潜在风险,“未来PPP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如何落实各方在项目中的权益,需要从法律属性和产权方面清晰界定,处理好此类问题,可以有效避免纠纷。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大多是由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但因为不同的机制对应的法律问题各异,因此需要有系统的措施跟进。”
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刘敬霞观察到,在重大项目中,一家企业单独参与的案例较少,“更多的是多类型的投资力量组成联合体,这样不仅可以平衡风险,且可以随着项目的进展陆续退出,或者利用金融手段减缓风险”。
成立联合体参与PPP项目也逐渐成为了行业的主流。这一点,从上市公司的公告中也可以看出些端倪。例如,中南建设曾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城建中南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为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中标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