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狂举牌监管敲警钟 保监会紧急下文件摸底
在借助高收益率揽得巨额保费之后,近期险企开始了疯狂举牌进军二级市场,但这却暗含着成本收益错配和利差损等风险。为此,上周五保监会紧急下发文件进行摸底,要求险企限期上报投资压力测试,一旦不过关投资将受到诸多限制。
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部分保险公司进行资产配置压力测试,评估对资产收益率、现金流和偿付能力的影响。
有保险分析人士指出,保监会此文发布与近期保险公司频频举牌上市公司股权有关。就在保监会发文的当日,安邦保险一连对包括金融街(000402)、欧亚集团(600697)、大商股份(600694)在内的三家上市公司进行增持,并超过举牌红线,其中持有金融街达到25%。事实上,这只是安邦频频举牌的缩影,就在前一日,安邦保险接连对万科、同仁堂(600085)和金风科技(002202)举牌。
据不完全统计,继7月A股大跌之后,多家险企发动抄底攻势,仅不到半年时间里,包括富德生命、前海、国华、君康、百年、阳光在内的险企成功举牌逾14家上市公司,其中不乏浦发银行(600000)、万科A等蓝筹股。
“目前,资本市场持续动荡、银行利率不断下行,为了覆盖支出成本,险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证券市场无疑成了选择的目标。”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事实上,险企不断上演举牌游戏,离不开承保端的支撑。数据显示,前10个月险企实现保费收入达到20384亿元,同比增长39.93%,其中万能险、投连险占整体保费的32.1%,增长幅度分别为84.6%和206%。如此来看,险企承保端的支撑主要集中在万能、投连险。
依赖万能险等理财型保险揽保费的情况在上述险企中较为常见,君康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多家险企在网销渠道推出预定收益率超到7%的万能险,推高规模保费的增长。
收上保费用来投资,赚取差息已成为保险投资市场的惯用手法,这也潜藏着较大的风险。保监会相关人士就解释,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可能存在成本收益错配和利差损风险。
“当前,一些保险公司的部分负债端业务呈现期限短、成本高的特征,如果这部分资金集中投资于股权、不动产等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易产生流动性风险。”保监会上述人士补充道,部分公司存在“短钱长配”现象,也就是短期险企收上来的钱用于长线投资,影响流动性。
保监会此次针对投资占比过高的险企列为上报压力测试报告的范畴,如财险公司的预定收益型投资产品投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超过30%,且公司资产配置中股权、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合计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超过20%的;人身险公司负债平均持有期少于五年,且公司资产配置中股权、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合计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超过20%的;人身险公司分红险、万能险大类账户中,至少一个账户资产收益率小于资金成本等。
事实上,早在2013年4月,保监会就成立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监管委员会,启动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监管工作。对于资产负债管理存在重大缺陷或出现重大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保监会将采取提高流动性资产比例、限制资金运用渠道或比例、限制相关保险产品销售、责令股东提供资金支持等监管措施。
据了解,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发生,保监会还将研究出台压力测试信披制度、资产配置能力标准、资金账户监管等制度规定,推动险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