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警惕“互联网泡沫2.0” 五大领域最可能出现泡沫(2)

    新科技就像“啤酒泡沫”

    高科技市场的火热,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传统行业的困难,资本找不到有经济效益的实际出路,只能追逐一些科技热点概念。尽管在2016年科技业界和投资界越来越多地对泡沫发出警告,甚至呼吁防范泡沫破裂可能带来世界性灾难,但实际上泡沫存在的声音就一直没断过。

    一直重点投资新科技项目的松禾资本创始人厉伟对此有个比喻:新科技就像啤酒,全是泡沫不好喝,但是一点泡沫都没有的话也不行,既不好喝也不好看。一方面,新技术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前期净投入,而这期间,需要一定的泡沫点燃市场热情,既能吸引资金,也是产业链、生态圈构建的过程,如果一眼看到底,谁还愿意来投入人力、财力。

    开创性的创新太难太难,无论是大公司还是投资机构,都做足了失败的准备。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说,谁也无法确保可以预见未来,即便是超级巨头也有这种困惑。如被认为引领科技的微软和谷歌都曾花巨资收购了被认为估值过高的独角兽企业,可以说是买未来,也不乏可能买了个“大花瓶”。

    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杨红梅说,对于创投而言,投十中一就行,这也正是市场机制推动创新的优势所在,从融资案例来看,很少有一家新创公司只有一个两个投资人,通常都是一两个领投,跟着好多投资机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硅谷流行一个说法:没有泡沫也就没有颠覆性创新。即使不是有心留意的人,自从6年前互联网先驱和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写下《软件正在蚕食世界》,电影《社交网络》(以脸谱为原型)在年轻一代中引起轰动后,很多人意识到,下一个科技革命不会通过电视播送,它可能是不受限的、不插电的、能在iOS或者安卓手机上运行的,能在脸谱甚至Oculus等多用户沉浸式VR/AR平台或是根本还看不到的替代品上分享的。

    资本“来得快去得也快”

    实际上,市场已经开始回调。创业研究和投资机构36氪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相对2015年的火热,2016年创投市场进入了“寒冬”,无论是投资笔数、投资额度还是新增创业公司,都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下降。36氪研究院总裁林都迪等认为,资本市场的回调或降温就是去泡沫的过程。

    泡沫破灭最直接的后果是创业公司的倒闭。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阿里巴巴CEO张勇等均认为,粗犷的拼流量竞争模式,仅仅依靠解决信息对称问题的商业模式会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并非危言耸听。据腾讯研究院统计,2016年,超过40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在获得天使轮或者两轮融资后宣告“死亡”,其中不乏一度很受追捧的蜜淘网(跨境电商)、美味七七(生鲜)、神奇百货(代购)等。

    2000年互联网泡沫令人至今后怕的一个原因在于股市的崩盘,纳斯达克指数一泻千里。麦肯锡分析认为,此轮泡沫对股市影响相对要小,因为多数企业并未上市,它们还没有进入公共资本市场,而多拿的是私人股权资金。无疑,一旦某个概念神话被打破,相关行业受牵连也不可避免。

    信中利资本董事长汪潮涌等认为,对我国而言,泡沫破灭带来的伤害还在于企业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偏低,多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这也导致我国企业融资成本居高难下。一旦大面积发生泡沫,投资人信心就会持续低迷。

    警惕地方财政资金“跟风”

    泡沫产生有企业选择的问题,也有政策导向的问题。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周立群说,政府应该从微观层面退出来,过去的经验教训表明,一旦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注意力被某个或某几个热点新兴产业吸引,那么必然造成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竞争。与此对应的是,各种科技补贴非常多,有市级补贴、区级补贴、科委系统补贴、教育系统补贴、人社部门还有人员培训的优惠政策。广州科技局曾经发生过系统腐败窝案,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大量的科技补贴上。

    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负责人陈晴说,地方政府的问题在于可能盲目模仿,简单把科创指标作为政绩,以此来定目标、定任务,诸如每个地方建多少个众创空间、培养多少个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对科创的支持是必要的,但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创新创业需求来正确引导,不宜过多直接支持企业,特别是竞争性领域。

    上一页12